生物可分解吸管為環保吸管的一種,以環保材料製成,主要原料為植物纖維,如甘蔗渣、竹子、海藻、澱粉、蒲草及樹木等,這些生物可分解材料也是未來材料領域的趨勢,本篇文章將介紹各種生物可分解吸管原料的特性及應用,快速帶你了解目前人類廣泛使用的生物可分解吸管材料。
生物可分解吸管是什麼?
生物可分解吸管是材料取自環境、使用後回歸自然的理念,最原始的吸管都是生物可分解吸管,包括黑麥稈吸管及紙吸管等,而塑膠發明後,因其韌性高、成本低的特性,逐漸在過去的半個世紀期間成為吸管的主要材料,直到近期因塑膠濫用導致的海洋垃圾及氣候變遷問題嚴重,生物可分解吸管遂再次回到人類的視野當中,搭上循環經濟的世界趨勢,成為環保產品的當紅炸子雞。
生物可分解吸管的製成原料是什麼?
生物可分解吸管的原料以植物纖維為主,包括木本植物(Woody plants)所製成的紙張與莖部空心的草本植物(herb)等,現今更有些廠商使用農業副產品如甘蔗渣作為生物可分解吸管原料,除了減少塑膠垃圾外,也達到循環經濟的精神。
生物可分解吸管的5個好處
可生物降解吸管主要包括以下5個好處:
可完全分解不殘留微粒
塑膠在環境中一段時間後,會因為熱漲冷縮、日光曝曬與自然磨損等原因逐漸消失,但這裡的消失不意味著完全分解回到自然,只是變成肉眼難以看見的細小彩色塑膠塊,這些塑膠塊我們稱為塑膠微粒,而塑膠微粒需要長達數百年的時間才能真正的完全分解,在這段期間裡塑膠微粒會在環境中持續存在,透過水循環進入地球的每個角落,同時吸附對動物有害的重金屬物質,包含汞、砷、鉛、鎘及銅等,若以攝食方式進入人體,可能造成中樞神經受損、肝臟及腎臟病變與增加罹癌風險,而生物可分解吸管由生物可分解材質打造而成,在環境中能完全分解不殘留,避免看不見的危害。
友善海洋環境
由於塑膠吸管體積小且形狀細長,若進入海洋中容易會被海中生物吃下肚,卡在海龜、海鷗或大型魚類的消化系統中,造成他們受傷甚至死亡,生物可分解吸管能在意外進入海洋前先行分解,降低被海洋生物攝食的可能性,同時一些使用植物原型如麥稈的生物可分解吸管即使進入海中,也與一般植物無異,能安全地作為海洋生物的食物。
天然無健康疑慮
塑膠吸管大多由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製成,具有無毒、耐折且可承受溫度達攝氏110-120度,是安全的材料,但在製造過程中時常會加入化學添加劑,用以提升材料穩定度與著色,這些化學添加劑可能在啃咬彎折吸管或飲用酸性飲品時溶出,隨著飲料一同喝下肚,造成健康疑慮,許多生物可分解吸管採用植物簡單消毒加工製造,不添加任何化學藥劑,在安全性上更有保障。
支持氣候行動
生物可分解吸管若以植物作為原料,基本上就可稱為零碳材料,因植物生長過程中會吸收二氧化碳,即使最終生物可分解吸管使用後棄置,以焚燒或分解方式處理產生二氧化碳,也小於或等同生長過程所吸收的量,而塑膠吸管的原料塑膠則是來自於石化燃料,這些石化燃料為地層中的有機體,人類開採使用後會將溫室氣體重新釋放為大氣中,加劇氣候變遷。
減少人為廢棄物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2021年統計指出,全球每年產生4億噸塑膠垃圾,這些垃圾僅有9%被回收、12%被焚化,剩下的部分全都進入掩埋場甚至是環境當中,逐漸壓縮人類的生活空間,此外塑膠吸管因為體積小、重量輕的因素,常常會從掩埋場中逃逸到環境中,造成更嚴重汙染,使用生物可分解吸管在使用後可透過堆肥或焚燒的方式回歸自然,降低環境中人為所製造的廢棄物存在數量。
7種生物可分解吸管&製成原料介紹
聚乳酸(Polylactide,PLA)吸管與原料玉米澱粉
PLA是生質塑膠的一種,以植物性原料玉米澱粉替代石化原料,製造出可生物分解的塑膠,是較成熟的環保材料技術,製作出的吸管外觀接近塑膠,原色為透明,視需要也能加入染料染色,使用後需高溫(58±2℃)的堆肥環境下才能分解,若是在常溫中會需要數年以上的長時間分解,若進入自然環境仍會造成傷害,需要特別進入堆肥場集中處理。
甘蔗吸管與原料甘蔗渣
甘蔗吸管由農業副產品甘蔗渣製成,這些甘蔗渣是甘蔗榨糖或榨汁後所剩餘的纖維部分,經過特殊技術處理後轉成可生物分解的材料,材料的物理性質接近一般塑膠,可透過傳統塑膠的模具成型為各種產品,生產過程中碳排放也較塑膠來得低,製作出的甘蔗吸管呈甘蔗原色並有顆粒,可製作各種不同的長度與粗度,由於不吸附飲料,因此可視需求個人多次清洗使用,不含PLA、可在常溫環境中堆肥,與植物以相似的方式回歸大地,適用於攝氏90度以下的飲品。
竹吸管與原料竹子
竹吸管的原料竹子廣泛生長於熱帶及溫帶,是亞洲地區常見的作物,由於竹莖中空,因此一些較小的竹子種類如箭竹可用來製作生物可分解吸管,簡單的裁切、打磨與消毒後即可使用,外觀呈現竹壁內部原始的黃褐色,並且由於竹吸管厚且堅韌,使用後妥善清洗曬乾可重複使用數個月甚至數年時間,不過也因為吸管較厚,若進入自然環境中需要較久的時間分解。
蒲草吸管與原料蒲草
蒲草是莎草的一種,生長於熱帶水域周遭,對寒冷天氣的霜害敏感,鮮少出現在溫帶地區,蒲草莖為中空,管壁較蘆葦來得細,因此便於切割及消毒處理,可耐溫攝氏100度,使用時會吸附飲品提供韌性,可於自然中如一般落葉完全分解。
紙吸管與原料紙漿
紙吸管是最先被大量商業化製造的生物可分解吸管,以紙張混和膠水製成,多數會使用染料染成各種顏色,現在的紙吸管為了因應環保及健康的趨勢,盡量減少添加化學塗層,使紙吸管若進入自然環境可快速無害的分解,並且減少飲用飲品時化學藥劑溶出的可能性,但同時也讓紙吸管更容易在飲品中軟化,可能會產生紙味甚至是喝到紙碎塊,降低使用者體驗。
小麥吸管與原料麥稈
在紙吸管發明以前,美國廣泛使用黑小麥吸管(rye grass straws)來飲用雞尾酒,但在液體中浸泡一段時間便會成為糊狀,到了今天以小麥收割後剩餘的小麥稈來製作吸管,達成循環經濟,小麥吸管呈現原始的小麥褐色,由於口徑較小,多製成細吸管用於雞尾酒等小杯或適合小口啜飲的飲品中,使用後可和一般農地中的麥稈一樣自然分解。
蘆葦吸管與原料蘆葦
蘆葦是一種莖部空心的植物,通常生長在潮濕的水域周遭,有淨化濕地水質的作用,蘆薈製作吸管的方式與小麥相同,不過大小較小麥大許多,同時吸管也較厚,適合用於冰沙及加入珍珠、椰果或蒟蒻等含料的飲品中,使用後若進入環境中可如一般水生植物般自然分解。
生物可分解吸管需要多久時間才能分解?
生物可分解吸管分解的時間會因吸管的材料、厚度與分解條件而有所差異,因為除了較少見的TÜV OK bio-degradable的一系列認證外,沒有其他認證規範生物可分解吸管在特定環境中的分解時間,目前受到廣泛承認與使用的常溫分解認證為家庭堆肥認證,規範於360天內分解90%以上。
生物可分解吸管是一次性塑膠吸管的絕佳替代品!
若要兼顧環保、安全、衛生及便利性,生物可分解吸管將是一次性塑膠吸管的絕佳替代品,不必擔心使用後會在地球留下痕跡,不過要注意每種生物可分解吸管都有不同的設計理念,包括重複性、一次性、植物直接利用、植物纖維處理後再造新材質等,每個設計理念都代表著不同的特性、分解條件與速度,視需求選擇適合的生物可分解吸管使用,才能兼顧環境友善與良好使用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