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吸管已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過去多數吸管都是由塑膠製成,他們具備強韌、輕盈及衛生的優點,但也因為這些特性,導致難以回收且須數百年時間分解,進入環境或堆積在垃圾場中產生環保問題,分解過程中更會裂解成塑膠微粒,對生態造成更大傷害,根據統計,2017年時美國約使用630-1420億支吸管,而歐盟則是364億支,是非常龐大的數量,為了解決一次性塑膠吸管問題,能在環境中分解的生物可分解吸管已成為全球消費新趨勢,本文將介紹什麼是生物可分解吸管,以及生物可分解吸管的特色及優缺點。
生物可分解吸管是什麼?
生物可分解吸管在使用後,可以透過環境中自然存在的微生物、細菌及藻類分解,大多使用甘蔗渣、稻殼、小麥或玉米等生質性(Biobased)原料所製成,也有少部分以石油基(Fossil-Based)原料製成,不過分解的條件及時間會依製作的方式及材料而有所不同,為了對生物可分解吸管做出規範,美國及歐盟等經濟體制訂出ASTM D6400、EN 13432等標準,進一步在生物可分解材料領域中,劃分出能在特定條件的一定時間中分解的「可堆肥化塑膠」(Compostable plastics)。
生物可分解吸管是一次性塑膠吸管的替代品
2015年海龜保育團體Leatherback Trust發布從海龜鼻子中取出塑膠吸管的駭人影片,人類震撼的同時體認到一次性塑膠吸管對環境的危害,但由於對飲用飲品時安全、衛生與便利性的需求,希望能以生物可分解吸管便成為塑膠一次性吸管的替代品,降低吸管使用後對環境的殺傷力,同時仍保有使用一次性塑膠吸管對日常生活的幫助。
生物可分解吸管的特色與好處
無塑膠微粒問題
塑膠進入環境後,若經由陽光照射,會逐漸脆化、分解及破碎,這些破碎的塑膠會化作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透過水循環方式進入世界每一個角落,包括溪流、湖泊及海洋中,逐漸累積在這些環境的生物中,最後人類再將塑膠微粒連同魚、蝦及貝類一同吃進體內,這些塑膠微粒上容易附著有害物質如重金屬等,對人體造成傷害,而生物可分解吸管使用後可在環境中自然分解,不會變成塑膠微粒進入人體中。
保護海洋生態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統計,每年至少有超過1,400萬噸塑膠流入海洋,占所有海洋垃圾的80%,這些塑膠多來自於陸地的不當處理垃圾,經由溪流或地下水流入海中,透過吞食、窒息及纏繞方式危害海洋生物,使用生物可分解吸管能減少海洋垃圾量,降低人類對海洋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
安全無毒性
生物可分解吸管大多由植物性原料所製成,不易產生有毒物質,而塑膠吸管在製作過程中可能會添加熱穩定劑(heat stabilizer)、紫外線穩定劑(ultraviolet stabilizer)、著色劑(colorant)及塑化劑(plasticizer)等化學添加劑,在吸管使用過程中可能會因磨損、溫度變化或酸性飲品侵蝕等方式釋出這些添加劑,目前無法確定日積月累下這些物質是否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因此生物可分解吸管是個相對更加安全的選擇。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塑膠的來源為石化原料,原油需從產油國跨洋運輸到其他國家,當地加工廠使用熱能分餾裂解原油後,將塑膠原料送至塑膠工廠中製成各種塑膠,這些運輸及製造過程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指出,2019年時塑膠產生了180億噸的溫室氣體,佔全球溫室氣體種排放量的3.4%,預計2060時塑膠的排放量將達到430億噸,較現今增加一倍以上,造成氣候變遷,使用生物可分解吸管能減少塑膠需求量,進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減少廢棄物數量
垃圾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均需面對的議題,多數的垃圾都會進入到垃圾掩埋場或焚化爐中,在分解或焚燒的處理過程中,造成土壤、水源及空氣汙染,兩者都是當地居民的鄰避設施,而根據OECD統計,全球塑膠垃圾的回收率僅9%,尤其是體積小的一次性塑膠吸管,幾乎無法被回收再利用,生物可分解吸管能減少廢棄物數量,緩解全球垃圾問題。
安全衛生
除了使用生物可分解吸管外,也可以改用使用後可回收重新製成其他產品的重複性使用吸管,或甚至不用吸管,直接以口就杯的方式替代塑膠吸管,不過由於可回收的重複性使用吸管由不鏽鋼或玻璃製成,攜帶及使用時可能會有安全疑慮,同時需要妥善清洗才能確保衛生,此外在醫院、駕駛或運動等不方便以口就杯的特殊使用情境下,使用生物可分解吸管方能確保安全及便利性。
生物可分解吸管的優點與缺點
生物可分解吸管具備安全、衛生、環保及便利等優點,是一次性塑膠吸管的最佳替代品之一,但也有一些缺點,例如某些材質如紙、義大利麵等製成的生物可分解吸管會產生紙板味、金屬味及穀物味等不自然的負面味道,影響飲用飲品時的感受,此外相較於可以存放十年以上的塑膠吸管,生物可分解吸管大都只能存放1-3年,超過期限後便會開始脆化,因此需要估算個人或商家使用量,採取「用多少買多少」的方式少量持續購買。
歐盟對於一次性塑膠吸管的限用政策
歐盟於2019年提出減少某些(一次性)塑膠指令(DIRECTIVE (EU) 2019/904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5 June 2019 on the reduction of the impact of certain plastic products on the environment),這項指令的首要目標為減少廢棄物產生量,適用於全部或部分使用氧化性可分解塑膠(oxo-degradable plastic)或塑膠所製的一次性產品(Single Use Products, SUP),這些一次性產品通常只使用一次,或只使用一段很短的時間便被丟棄,禁用的項目包括餐具、盤子、吸管、棉花棒、即食餐盒及飲料杯等,一次性塑膠吸管已在2021年7月正式停止使用,目前市場上多以紙吸管、小麥吸管或甘蔗吸管等生物可分解吸管代替。
生物可分解吸管對於環境保護真的比較好嗎?
生物可分解吸管推出後產生許多環保爭議,包括是否真正能夠在環境中自然分解、製作過程中是否會消耗更多資源等,由於生物可分解只是一種概念,除了較為少見的TÜV OK bio-degradable系列認證外,並沒有受到實質規範,因此有一些廠商所稱的生物可分解吸管沒有經過分解性測試,無法確定多久的期間會分解,有些不肖業者更會在生物可分解吸管中混入塑膠,對環境造成更大危害,另外生物可分解吸管的原料包羅萬象,從玉米澱粉、小麥等經濟作物到甘蔗渣、稻殼等農業副產品都是常出現的原料種類,若使用需額外種植的經濟作物,會產生與民爭糧的問題。
現今各國也開始針對這些問題制定相關法規,例如歐盟在2022年底所發布的綠色協議中便提到,未來將要求生產商優先使用有機廢棄物和副產品作為原料,並強制生物可分解材料註明在何種環境下生物分解需要的時間,若能達到使用農業副資材如甘蔗渣及經過如BPI、DIN CERTCO、TUV等堆肥認證以確保可分解性這兩點,生物可分解吸管便是對環境更友善的選擇。
關於生物可分解吸管的常見問題
生物可分解吸管在自然環境中多久能被分解
生物可分解吸管在自然環境中的分解時間大都僅需數個月,會依實際環境狀況與原料組成有關,在溫暖、潮溼及富含微生物的土壤環境中分解速度較快,另外也要視是否有添加較難在一般環境分解的原料,如PLA設計為在58度上下的工業堆肥環境中才能迅速分解,反倒難以在一般環境中分解。
怎麼樣處理生物可分解吸管是最好的方式
由於無法確保生物可分解吸管進入的自然環境是否符合其分解需求,隨意丟棄仍可能傷害環境,因此處理生物可分解吸管最佳方式是以堆肥處理,工業堆肥吸管依照當地政府法規指示,集中回收送入工業堆肥廠中,而家庭堆肥吸管則可以做為在家堆肥的原料之一,直接埋入自家後院或放入堆肥箱中處理。
生物可分解吸管跟可堆肥吸管差在哪裡
生物可分解吸管僅代表廠商宣稱吸管可在自然環境中分解,但不一定有經過測試,因此無法確定原料組成、分解條件及分解時間,而生物可分解吸管經過明確標準的嚴謹測試後,才能稱為可堆肥吸管,對於安全性及環保性有更好的保障。
生物可分解吸管好用嗎
以玉米纖維製成的PLA做為原料,可製成與一次性塑膠吸管一樣好用的生物可分解吸管,物理性質甚至外觀都接近塑膠吸管,不過缺點就是只符合工業堆肥的分解標準,需要特別集中到工業堆肥廠中處理,因此有廠商如renouvo推出使用農業副資材甘蔗渣作為材料、不添加PLA的生物可分解吸管,提供與一次性塑膠吸管相近體驗的同時,更符合家庭堆肥標準,可在常溫中分解。
生物可分解吸管有多少人在用
根據Future Market Insight統計,2023年預計全球的環保吸管市場規模將達到107.1億美元,有許多知名連鎖企業都開始在部分門市提供生物可分解吸管,如COSTA、CAFÉ NERO、Dunkin’、星巴克、麥當勞及摩斯漢堡等,生物可分解吸管已經開始進入大眾的日常生活中。
為了愛護環境,如何購得生物可分解吸管?
一次性塑膠會導致暖化及垃圾汙染問題,使用生物可分解吸管可減少一次性塑膠吸管使用,若作為消費者可選擇提供生物可分解吸管的店家消費,或是自行攜帶可重複使用的環保吸管,而提供飲品的餐飲業者則可以購買生物可分解吸管,善盡企業ESG,許多生物可分解吸管都提供B2B的銷售服務,例如renouvo提供農業廢棄物甘蔗渣所製成的可家庭堆肥吸管,安全、環保、好用且符合各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