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與淨零碳排差在哪?一次看懂彼此差異

碳中和與淨零碳排差在哪?一次看懂彼此差異

碳中和跟淨零碳排是近年來經常被提到的名詞,也時常被混用,事實上碳中和代表直接碳排放量受到抵銷,而淨零碳排則是所有溫室氣體排放量總和為零,兩者有些許的不同,本篇文章即會說明兩個詞的細節解釋與應用現況,用圖表方式快速了解兩者差異,並提供執行上的建議。

什麼是碳中和:邁向淨零碳排的第一步

什麼是碳中和:邁向淨零碳排的第一步

圖片來源:Flicker

碳中和的定義為組織或個體直接產生的碳排放,全部透過碳權(Carbon Credit)進行碳抵換(Carbon Offset)消除,碳權的來源為人工製造的碳匯(Carbon Sink,吸碳量高於排碳量的系統如森林、海洋),如森林復育相關計畫、直接造林或泥炭地恢復;及減少碳排放成果,如避免森林受到砍伐、導入再生能源或節能設施等,原理是在A地排碳、B地減碳,最終整個地球將透過碳循環達成平衡。

例如福特汽車一年的直接碳排放可能包括:運輸零件和汽車成品的燃油載具、工廠中使用的火力發電及工廠產生的廢棄物掩埋或焚燒等,這些碳排放量若透過購買相同額度的碳權,就可通過PAS2060等標準進行碳抵消,將這些碳權額度註銷以達成碳中和,由於直接碳排放來源都是單位可以掌握的,計算上較為容易,且碳權目前市場的價格並不昂貴,故達成碳中和相對簡單,也是邁向禁零碳排的第一步,不過在使用碳抵換時要注意單位本身必須先進行減碳措施,以免淪為購買贖罪券掩蓋高額度碳排放的行為。

關於碳中和更多細節,請看這篇文章:甚麼是碳中和? 企業進行碳中和好處與如何執行?

什麼是淨零碳排:2050願景

什麼是淨零碳排:2050願景

圖片來源:Pixabay

淨零碳排是人類對氣候行動的終極目標,各國從20世紀末便開始關注碳排放的問題,具體行動包括1992年197國締約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自1995年開始每年舉辦締約國會議(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COP),會議中各國於1997年簽訂「京都議定書」及2015年簽訂「巴黎氣候協議」,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將全球升溫控制在工業化前(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的攝氏1.5度內。

2018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根據全球升溫的模型與路徑,提出「2050淨零碳排」的構想,主要內容為若要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須在2030年前減少45%溫室氣體排放,並於2050年前達到淨零碳排,使人類所有的溫室氣體排放都能有對應的碳匯可吸收,除了二氧化碳外,更進一步納入甲烷、一氧化氮、氟氯碳化物等其他會導致溫室效應的氣體,並且要求確認間接的溫室氣體排放。

以前述列舉的福特汽車為例,若要完成淨零碳排,需要關注的行為除了用電和運輸外,更包括:鋼鐵及塑膠的原料製作與運輸、員工上班的生活廢棄物處理及出差、消費者使用汽車燃燒的汽油及車輛廢棄後回收、焚燒及掩埋產生的一切溫室氣體排放量,且減碳後無法避免的排碳量需透過創造碳匯,如造林、大氣碳補捉等方式抵銷,無法使用一般來自於排碳減量成果的碳權,故目前多以碳中和為短期目標,持續往淨零碳排邁進。

由於有些減少碳排放或增加碳匯的的措施也有待技術提升方可實行,是個長遠的目標,同時在實行的過程中可能導致國家發展不平等、就業結構轉變、企業成本上升等問題,需要仰賴個人、企業、組織乃至於國家的共同努力,才能達到2050淨零碳排目標,同時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

關於淨零碳排的更多細節,請看這篇文章:跟上國際淨零碳排趨勢 減碳讓企業掌握優勢

碳中和與淨零碳排的差異

碳中和與淨零碳排的差異

以下為碳中和與淨零碳排主要的差異:

  • 碳中和關注的只有二氧化碳,而淨零碳排則是所有溫室氣體。
  • 碳中和關注的排放行為只有組織或個人能控制的直接排放,淨零碳排則須將與自身有關聯的第三方行為一同納入。
  • 組織或個體減碳後剩餘的碳排放量,可透過碳權以碳抵換方式達成碳中和,但淨零碳排需要真正創造出新的碳匯,以嚴謹的方式進行碳抵換。
  • 通常碳中和的層面比較小,會聚焦在單一產品、服務或企業上,而淨零碳排則可以延伸到國家甚至全球層面。
  • 綜合以上碳中和較淨零碳排容易達成,也常作為短期目標。

為什麼我們要努力達成碳中和或淨零碳排

為什麼我們要努力達成碳中和或淨零碳排

Image by Marion from Pixabay 

氣候變遷是人類當前面臨最大的問題之一,將導致旱災、水災、破紀錄的高低溫、海平面上升及物種滅絕等氣候災害,威脅糧食、用水與生活環境安全,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2023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調查,未來十年全球風險嚴重性前三名都與氣候變遷有關,包括「減緩氣候變化失敗(Failure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適應氣候變化失敗(Failure of climate-change adaptation)」及「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事件(Natural disasters and extreme weather events)」三項。

氣候變遷是溫室效應導致,和人類工業革命後大量排放溫室氣體脫不了關係,因此努力達成碳中和或淨零碳排才能遏止溫室效應進一步惡化,根據IPCC全球升溫1.5度C特別報告(Special Report on Global Warming of 1.5 °C,SR15)中指出,在全球升溫攝氏1.5時,預計中緯度地區極端高溫將增加攝氏3度,而升溫攝氏2度時,中緯度地區極端高溫將增加攝氏4度,同時會在全球範圍帶來強降水,造成洪水災害,進一步增加人類健康、生計、糧食安全、供水和經濟相關風險,碳中和及淨零碳排可以抹去人類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全球升溫,阻止極端氣候威脅人類的安全及經濟發展。

3大步驟開始執行碳中和與淨零碳排

碳中和與淨零碳排的核心都是減少自身行為產生的碳排放量,以下將會以通則性方式舉出企業及國家執行碳中和與淨零碳排的步驟。

3大步驟開始邁向碳中和與淨零碳排

計算排放量

無論是要達成碳中和或是淨零碳排,都需要降低碳排放量,而第一步是了解自身目前的碳排放狀況,才能盤點可以改善的部分減少碳排放量,為了能準確計算碳排放量,組織通常會使用ISO14064-1:2018,而產品則會使用ISO14067:2018或PAS2050等科學化方式碳盤查,導入產品生命週期(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的概念,從原料取得、生產製造、配銷運送、消費者使用及使用後棄置5個階段一一檢視,並納入直接與間接的碳排放來源,更提供排放係數,可將甲烷等其他溫室氣體轉換成相同影響力的二氧化碳當量,統一進行計算與比較整個生命週期的碳排放量。

科學化方式建立減少碳中和及淨零碳排階段性目標

碳中和及淨零碳排並不是一蹴可幾的目標,即使是碳中和也應降低使用碳抵換的比例,對確實減少自身行為產生的碳排放量,而淨零碳排更是需要長期努力才能達成的目標,故須根據科學化方式訂定階段性目標,才不會出現設置2030碳中和、2050淨零碳排的偉大理想,卻在2045年才開始對自身行為減碳,發現為不可能的任務而放棄原先的目標。

科學化的減碳目標可根據SBTI制定,根據現有資源合理、循序漸進地進行減排,且盡量在早期減排,根據研究每延遲減少碳排放的時間1年,在全球升溫攝氏1.5度內達成淨零碳排的時間就少2年,且若若未來氣候變遷導致森林大火、海洋酸化影響海洋生態系等,使自然碳匯下降,前期沒有適當減排將喪失應對問題的彈性。

降低排放量

計算碳足跡可讓企業得知各階段產品生命週期的碳排放占比,組織或提供產品的企業便能根據碳盤查結果降低碳排放量,例如根據可口可樂在台灣的碳標籤顯示,其600毫升塑膠瓶裝可樂生命週期各階段的碳足跡分別是:原料取得81.33%、製造8.57%、配送銷售9.46%、使用0.00%、廢棄處理0.64%,可口可樂的減少碳排方式便包括包裝採用再生塑膠、廠區設置太陽能替代部分電力等,進而降低原料及製造兩項的碳排放量。

國家層面若要降低排放量,則會利用碳總量與管制(Cap & Trade)、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補助再生能源等政策手段來降低國內產業的碳排放量,其中碳總量管制為對企業發放一定的碳排放額度上限(Carbon Allowance),並允許企業間互相交易以符合總量管制,若企業碳排放量超過碳配額,則會受到碳配額交易市場價格數倍的罰鍰;而碳邊境調整機制則是計算出國內產業碳強度(碳排放量除以產值)後,針對海外進口產品超過部分額外課徵關稅,使企業在進行減碳措施時導致成本上升時仍能夠維持競爭力,並補助發展再生能源以改善國內電力結構,降低企業外購電力時無法掌握的碳排放量。

總結

氣候變遷下碳中和與淨零碳排都是人類最迫切需要採取的行動,兩者的核心都在於減少碳排放量,只是淨零碳排的定義比碳中和更加嚴謹,包括所有會造成溫室效應的溫室氣體都涵蓋在內,並要求用大氣捕捉二氧化碳或新造林等方式,消除所有無法避免的碳排放量,是阻止氣候變遷的終極目標。

目前全球祭出許多相應措施,例如COP26已將逐步減少化石燃料寫入最終文本,並將富裕國家對發展中國家融資金額提升一倍;歐盟提出的碳排放交易系統(EU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EU ETS)中,每年發給企業的免費碳配額從2021年開始將會每年減少3%,意味著企業若不隨之減排將會付出購買碳配額甚至巨額罰款的代價。

而企業間也成立了RE100聯盟,旨在導入100%的再生能源,同時一些大型企業如蘋果因應間接碳排放來源控管,開始要求供應鏈需要進行碳盤查,同時逐步降低碳排放,微軟更在2012年即達成碳中和的第一階段目標,碳中和與淨零碳排已從環境議題升級為經濟議題,關乎地球上所有人的共同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