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跡」是什麼?如何測量個人、企業的碳足跡?

「碳足跡」是什麼?如何測量個人、企業的碳足跡?

隨著氣候變遷對人們造成直接的顯著影響,越來越多人體認到必須即刻採取行動來應對其所造成的問題,碳足跡是產品在生產時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數量總和,透過直接測量及使用數據庫資料間接計算而來。經過碳足跡量測與加總後,我們便能得知個人日常生活及各家企業共排放多少的溫室氣體,依照數據來減少碳排放量,盡每個人的力量延緩氣候變遷。

「碳足跡」是什麼?

人類在進行各種活動時,都會造成一定數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包括糧食種植、交通運輸、家庭電力使用、食品製造及烹飪等,碳足跡是特定的人、組織、產品或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通常以每單位多少二氧化碳量做為表示方式,例如Hank每天的碳足跡為30公斤二氧化碳、2022年google的碳足跡為1,020萬噸二氧化碳、一支renouvo甘蔗吸管碳足跡為2.83克二氧化碳、搭乘飛機由倫敦希斯洛機場飛往紐約甘迺迪機場的碳足跡為0.9公噸二氧化碳等。

碳足跡是如何計算的?

碳足跡是如何計算的?個人、組織、產品、活動常見的碳足跡來源

碳足跡透過產品或組織的整體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量評估總和而成,具體可將這些溫室氣體產生的來源分為範疇一(Scope 1)、範疇二(Scope 2)及範疇三(Scope 2),範疇一代表直接的溫室氣體排放;範疇二是使用的電力;範疇三則是不屬於自己控制,但與自身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以下分別就個人、組織、產品與活動舉出範疇一、二、三的具體案例:

  • 個人一天碳排放量:範疇一為開車上下班直接燃燒汽油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範疇二為家中電視、冰箱、洗衣機與手機的電力使用;範疇三為晚餐購買的披薩產品碳足跡。
  • 組織:範疇一為企業空調系統中逸散的溫室氣體總量;範疇二為組織供給辦公室照明、空調、電腦與自動門的電力使用量;範疇三為廢棄物處理、辦公設備製造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 產品:範疇一為製造產品後運輸給下游廠商的貨車燃油碳足跡;範疇二為製作過程中機械、資訊設備產生的電力消耗;範疇三為原料來源、員工出差的交通運輸、產品被消費者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 活動:範疇一為活動現場烹煮食物的瓦斯燃燒產生之溫室氣體排放量;範疇二為燈光、投影機消耗的電力;範疇三為氣球、免洗餐具、派對帽的產品碳足跡。

由於我們很難每次依據每個不同的項目一一計算的碳足跡,使用現有的資料庫十分重要,這些資料庫如SimaPro、Gabi、US LCI等提供各個項目的碳足跡,讓我們在計算個人、組織、產品或活動的碳足跡時,能夠就裡面各種物質使用量直接乘上資料庫中的碳足跡數據並加總。此外各個國家也會因為發電結構的不同,有著不同的電力碳足跡係數。

若產生的溫室氣體並非二氧化碳,而是甲烷(CH4,石油燃燒或有機物質無氧腐爛經常會產生)、氧化氮(NO,汽機車燃油燃燒經常會產生)、六氟化硫(SF6,用作絕緣氣體避免供電起火意外)等,可以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做出的指引,依照造成溫室效應的嚴重性等同多少二氧化碳(全球變暖趨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簡稱GWP),得出氣體排放係數進行計算,例如第六次評估報告(AR6)中,便註明甲烷的GWP值為27.9,也就是若產生1公克甲烷,最終碳足跡會增加27.9公克。

你個人的碳足跡是多少?

計算碳足跡是一件十分複雜的工作,我們很難計算出自己一天的碳排放量-頂多能夠依據油表與電表,計算出直接排放與電力使用就是個人能做到的極限,但間接排放卻占了總碳排放量的一半以上,而我們日常飲食及使用的各項產品中,只有少部分關注氣候變遷議題的廠商提供碳足跡。因此在計算個人碳足跡時,我們通常都使用線上計算軟體,以平均值做推估,稍後的章節中將介紹具體如何計算。

企業的碳足跡是多少?

企業能透過ISO14064準則來計算組織的碳足跡,其對於從計算碳足跡的邊界範圍、排放來源、活動數據、排放係數等都有明確規範,遵循ISO14064能得到具有公信力的組織碳足跡數據,若要將碳足跡資訊透過ESG報告書揭露給消費者及利害關係人,此標準計算出的碳足跡數據,能被ESG報告書中各個國際標準認可。

關於什麼是ESG、具國際公信力的ESG報告書架構,請閱讀本篇文章:如何訂定企業ESG目標? 3步驟即刻提升企業競爭力。

一個產品的碳足跡是多少?

產品能以ISO14067標準計算碳足跡,將會衡量從原料取得、產品製造、運輸、產品使用到產品壽命終結時的廢棄物處理完整生命週期,若要將碳足跡資訊以碳標籤方式揭露給消費者及利害關係人,此標準計算出的碳足跡數據,廣泛受到各國不同的碳標籤核可組織的接受。

關於什麼是碳標籤,使用碳標籤有那些好處,請閱讀本篇文章:什麼是碳標籤?對我們的環境重要嗎?

計算你的碳足跡!

由於個人不像企業,能夠成立專責部門來計算碳足跡,也難以花費動輒數百萬來聘請專業的顧問公司協助,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找尋線上平台來計算自己的碳足跡,以下將介紹3個常見的碳足跡計算網站,從現在開始計算你的碳足跡!

聯合國碳足跡計算器UN carbon footprint calculator

聯合國碳足跡計算器由聯合國碳抵換平台(Carbon offset platform)維護,會調查家庭人數、居住國家、房屋面積、電力消耗、綠色能源比例、每周交通方式、飲食習慣及有機廢棄物堆肥種類,最終計算出能源使用、交通運輸及飲食分別占比,以及最終一年預計會產生的碳足跡,除了計算外還能直接在網站中購買碳信用,進行碳抵消來達到碳中和生活。

關於碳抵消的更多資訊,請閱讀本篇文章:碳抵換是什麼?碳抵換是如何運作的?

關於碳中和的更多資訊,請閱讀本篇文章:碳中和與淨零碳排差在哪?一次看懂彼此差異。

點此立即計算你的碳足跡

美國環境保護署碳足跡計算器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Carbon Footprint Caluclator

此計算器主要估算家庭能源、交通運輸與廢棄物處理3個不同領域的碳足跡,輸入家庭人數與美國當地郵政編碼後,家庭能源部分將調查使用的天然氣、電力與燃油花費;交通運輸部分調查運運具數量與每年油耗量;廢棄物處理則調查各項物品的回收狀況,最終會產出與美國總體平均相比較的碳足跡報告。特別的是計算過程中會提供減碳措施的選項,選擇你可能採取的計畫後,便能直接看到採取減碳措施前後的碳足跡差異。

點此立即計算你的碳足跡

WFF碳足跡計算器

WFF碳足跡計算器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的英國分會生命星球中心(The living planet centre)維護,填寫一份包括飲食習慣與花費、交通運輸方式與每周時間、供暖方式、年度購買紀錄在內的問卷,WWF將透過英國國內數據來計算碳足跡,產出一份有著住家(HOME)、食物(FOOD)、旅行(TRAVEL)與購物(STUFF)各項二氧化碳噸數及佔據整體碳足跡的比例。

點此立即計算你的碳足跡

如何減少你的碳足跡?

如何減少你的碳足跡?減少個人碳足跡方式

根據碳足跡報告優先減量超過平均的項目

各個平台提供的碳足跡報告都有分別顯示各項領域的碳足跡,並且多會顯示相較平均高出或低於多少,我們可以找到超過平均的領域,針對該領域做出努力,將各項碳足跡降到低於平均值。

使用節能設施

使用能源效率高的設備,例如具備能源之星的電器,可以大幅節省能源消耗,若位於使用火力發電的地區,可以有效的減少碳足跡。

減少食物浪費

購買當地及當季食材,並且酌量購買都能減少食物浪費,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同時也減少碳足跡。

回收及堆肥廢棄物

妥善回收塑膠、玻璃與金屬,並且堆肥紙張、食物殘渣及可堆肥產品,能讓產品在壽命告終時重新再製為新的產品,或者自然分解回歸大地,減少開採新資源產生的碳足跡。

減少自行開車或乘坐飛機

使用相同燃油數量下,大眾運輸能運輸更多乘客,另外陸運及船運也是相較空運更節能的運輸方式,減少自行開車或乘坐飛機的次數,能顯著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足跡。

企業如何降低碳足跡?

企業如何降低碳足跡?減少企業碳足跡方式

採購節能設備

製造業的成本有很大一部分來自能源購買,採購節能設備能讓企業保持原有的產能,同時降低能源使用量,連帶減少成本及碳足跡,一舉兩得。

落實辦公室環保措施

辦公室可透過安裝LED燈泡、隨手關燈、無紙化及妥善分類廢棄物等簡單的措施,有效降低企業碳足跡,這項措施在以販售服務為主的產業,如軟體或銀行業尤為重要。

導入永續能源

由於能源使用佔碳足跡很大一部分,許多企業開始導入太陽能、風力、水力及地熱等各種永續能源,這些永續能源不燃燒石化燃料來發電,能源碳足跡近乎為零,可以顯著減少企業碳足跡。

減少商務旅行次數

雖然俗話說得好「見面三分情」,但在國際化的現代,多數企業都是面向全球市場,想要面對面接觸客戶就需要搭乘飛機遠渡重洋,盡量以視訊會議代替實體見面,降低不必要的商務旅行次數來減少碳足跡。

打造永續供應鏈

構成碳足跡的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非直接控制的溫室氣體排放,也就是上游原料來源,企業可以選擇碳足跡較低的供應商,或者協助供應商一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降低非直接控制的碳足跡。

為什麼「碳足跡」對我們很重要?

氣候變遷是當前人類最重要的議題,若全球升溫超過1.5度,將會提高森林野火、海平面上升、乾旱、暴風雪等自然災害強度,為了避免此種狀況發生,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提供了各種減碳路徑,幫助我們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量,根據最新作出的決議,2030年前人類溫室氣體排放需較2019減少43%,而計算我們的碳足跡是減碳的基礎與起始,唯有正面面對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才有後續逐漸減量的可能性。